top of page

以性別的角度對文化遺產作出審視

你有想過,性別也會影響一個人在文化領域中的平等參與嗎?促進性別平等對文化遺產保育、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會介紹一些例子,讓大家可以加深了解這個複雜的主題。



性別與世界文化遺產

在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2014年出版的《性別平等︰遺產與創造力》中提到,“限制進入”是一個與世界遺產地有關,最引人注目的問題之一。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某些聖地遺址,即其性別傳統、歷史和儀式被承認為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但很多時候,這些聖地是不許女性進入的,那是不是就違反了聯合國關於歧視的相關公約呢?以位於日本的世界文化遺產 - 紀伊山脈的聖地和朝聖路線為例,就因為限制女性進入其中的某些地方,令一些民間團體反對收錄這一遺址,認為這有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促進性別平等為全球優先事項的任務。


除此之外,性別限定現象也尤其出現在遺產傳承的實踐,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受到歷史社會上的性別限制。自古以來,中國以至全球不少國家的父權社會中,男性主導的格局充分反映在其繼承遺產和文化傳承上。傳承人多由男性主導,令不少文化遺產滲透著濃厚的性別定型色彩。如在2006年被列入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藏族藝術“唐卡”,便由於以前的西藏社會男女地位懸殊,鮮有女性可接受教育和學習唐卡,而令這門藝術的12名代表性傳承人均為男性(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幸而到了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習唐卡的西藏女性逐漸增多,在唐卡藝術界大放異彩。


另一方面,被列入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則富女性色彩。土生菜的家庭食譜世代在婆媳母女間相傳;葡人與華人婦女的通婚,促使了來自華人社會的食材、菜式和烹飪技術也漸漸融入葡人的飲食文化等,都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有關。性別在社會扮演的角色,雖然在現今的社會被認為是刻板印象,卻造就了這些可貴的文化遺產的產生和傳承。


提升性別在文化領域的參與

值得大家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育文化原有面貌及核心價值下,跨越傳統既定的性別角色?打破傳統既定的性別邊界又會否影響文化的核心價值呢?


就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在文化領域中既定的性別,並不是源自該文化項目的性質,而是在傳統社會文化建構下的產物。文化項目本應是不具性別之分,但社會性別則是流動的。隨著現今社會兩性在社會上地位的變化,文化項目中兩性的參與發生變化也是理所當然。


文化遺產的保育和傳承,更應著重在文化項目所承載對全人類的普遍價值,同時,更積極在文化領域中構建社會性別主流化的政策框架,尤其推動多元性別視角的文化參與令文化得以永續發展。文化保育道路不止於歷史,當社會從性別平等角度詮釋遺產,未來世界將會看到我們在道路上所構建的這個里程碑。


本文亦刊登於2021/11/26出版的澳門平台報刊上: https://cutt.ly/7T7ZR9S (葡文版本可點入網站,轉換語言查看)


作者為Kathy

5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