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文化和挪用文化只是一線之差
學會欣賞、理解和尊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是作為一位世界公民必具的特質,但欣賞別國的文化和挪用其文化往往只是一線之差。
在2018年,美國有位高中生穿著旗袍參加畢業舞會,被一網友批評為“文化揶用”後,吸引了數十萬人點讚、數萬重推和數千留言。有對此不悅的網友指出,“我為我的文化而自豪,包括在這個文化當中被邊緣化的人所竭力跨越過的那些障礙。讓它單純變成美式消費主義為白人受眾服務,就等同於殖民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也有支持這位女生的網友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麼神奇的世界,可以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設計特別的服飾及風格,它代表著全球的文化和人類的藝術。”在你看來,是部分網友們太敏感了,還是這女生的行為真的令人不能接受呢?
什麼是文化挪用?
文化鑑賞 (cultural appreciation) 是指一個人試圖了解不同於自身的文化,以拓寬視野和進行跨文化聯繫。另一方面,文化挪用 (cultural appropriation) 則指一個人不恰當地採用不同社會中另一個人的習俗、做法、思想等,前者通常是來自更佔主導地位的社會。
參與一場具文化特色的儀式,只為了拍些照片放到社交平台上獲得多些“讚”,或是購買和佩戴具文化特色的飾物只為了時尚等等,都被認為是挪用文化的行為。最常見的場合就是在萬聖節時,有些人會挑選一些文化元素來裝扮自己,包括衣服或珠寶、化妝風格或手工藝品。這些元素,常見的有錫克教頭巾、美洲原住民的羽毛頭飾、印度眉心鑽等,被認為是加深對文化的刻板印象,且所描繪的文化意義未有被考慮。自2011年開始,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學生團體以口號“我的文化不是一種服飾 (My culture is not a costume)”進行了一連串反歧視的活動後,幾乎在每年萬聖節的前夕,都有團體借此口號來提醒人們,思考自己有沒有作出文化挪用的行為。
文化挪用是備受爭議的概念
這是不是代表,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文化服飾,穿戴後就是挪用了文化呢?在不少特色旅遊城市,如京都、桂林、首爾等,都不乏供遊客租借傳統服飾的體驗店,甚至在本澳,也有葡萄牙傳統服飾體驗店,在中國節慶日時讓外籍人士穿著漢服體驗的活動等,難道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嗎?
我們可從文化挪用這概念的定義來分析一下。文化挪用表明的前提是,被挪用文化的邊緣化群體沒有發言權,而他們的文化被社會佔主導地位的人為了娛樂或時尚而借用,即出於無知而不是為了加深對他們文化的了解。當挪用導致令已被邊緣化的群體進一步邊緣化時,且這行為強化了刻板印象、消除了文化起源或被用作謀取社會或經濟利益(且這利益不屬被挪用的群體)時,就應被認為是有害的挪用。如果按照這定義,當傳統服飾體驗店有正確地介紹服飾背後的歷史和特色等,理應不完全造成概念中提到的全部負面影響。
我們也可問自己:“如果有人穿著來自我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徵的服飾,卻不理解其真正含義時,我會感到被冒犯嗎?” 透過這種自我反省的方法,意識到文化背景中的一個元素是自己身份的核心,如有人在不完全理解它含義的情況下使用,自己會感到冒犯時,就可以避免對他人也做出類似的行為。
文化挪用不是毫無意義的憤怒,但當我們隨便指責別人做出文化挪用的行為,就有可能令人對這概念覺得反感。如遇別人有可能挪用了自己的文化時,不妨友善討論一下,了解別人的動機後,才友善提醒對方這行為可能會令你來自的社會的成員感到不舒服。
我們應通過互相了解來實現文化和諧,從而培養對彼此文化的欣賞而不是挪用。
本文亦刊登於2021/10/29出版的澳門平台報刊上: https://cutt.ly/yR3VkUW (葡文版本可點入網站,轉換語言查看)
作者為Wawa
Comments